在6月21日的这一天,央视的一则突发新闻冲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那就是他们取消了原定播出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易建联的专访节目。对于这样的变故,有人持常规调整的观点,认为这或许是日常的节目安排调整。然而,也有些细心的人们发现这其中或许藏着更大的“文章”。
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媒体,通常情况下,一旦定下的播出计划很少会更改。因此,若没有特殊的因素影响,央媒轻易更改已定计划的情况并不常见。然而,截至6月21日中午,央视并未就这一情况作出任何公开的解释或说明,而易建联本人也未对此事进行任何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易建联的社交媒体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了2024年10月。那时的网络上开始有网友爆出易建联疑似丑闻的传言,自那以后易建联便似乎“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虽然至今还没有权威的定论来证实或否定这些传闻,但商业界的敏锐触觉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据报道,易建联曾代言的18个商业品牌中,已有11家悄然下架了与他的相关内容。
易建联专访被取消的原因究竟为何?这无疑引起了大众的极大兴趣和猜测。在娱乐圈中,“明星从名单中消失”的现象总是能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此前,央视明星祝福视频中的那尔那茜神秘消失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一些明星的“离开”或是“凉凉”,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对于失德失范的明星,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惩戒机制。而公众对于节目、名单等变动细节的高度关注,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更多的是想要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社会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公众人物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他们在社会事务中的表现,绝非是小事一桩。因此,公众对于易建联、那尔那茜的关注,其实是在探寻事件背后的同时,更加关切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法治素养、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对待每一个新闻事件,探寻其背后的真相和深层含义。